|
密封圈密封原理密封圈的密封原理 密封圈簡稱密封圈,是一種有效截面為圓形的橡膠圈。密封圈有優異的綜合性能和良好的技術經濟效果,故已在航空、航天、電氣、化工、儀表、汽車、建筑、輕工、機械等工業以及醫療衛生、日常生活各個領域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。硅橡膠制品具有開放的多孔結構,能吸附許多物質,是一種很好的干燥劑、吸附劑和催化劑載體。密封圈是液壓、氣動控制系統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密封件。密封圈有良好的密封性,既可用于靜密封,也可用于往復運動以及密封中;不僅可單獨研究使用,而且是許多組合式密封處理裝置中的基本結構組成一個部分。它的適用法律范圍很寬,如果這些材料我們選擇方法得當,可以得到滿足企業各種社會運動發展條件的要求,工作環境壓力管理可從1.333×105Pa的真空到400MPa高壓;溫度變化范圍主要可從-60℃到200℃。 與其它密封形式相比,密封圈具有以下特點:1、結構尺寸小,易于安裝和拆卸。 靜態密封和動態密封都可以使用,并且當用作靜態密封時幾乎沒有泄漏。 3. 采用一體式密封圈,具有雙向密封功能。 動摩擦阻力小。 價格很低。 密封圈是一種擠壓型密封,擠壓型密封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依靠密封件發生彈性變形,在密封接觸面上造成接觸壓力,接觸壓力大于被密封介質的內壓,則不發生泄漏,反之則發生泄漏。在用于靜密封和動密封時,密封接觸面接觸壓力產生原因和計算方法不盡相同,需分別說明。 1、用于靜密封時的密封原理 在靜密封中以密封圈應用最為廣泛。如果設計、使用正確,密封圈在靜密封中可以實現無泄漏的絕對密封。 密封圈裝入密封槽后,其截面承受接觸壓縮應力而產生彈性變形。對接觸面產生一定的初始接觸壓力Po。即使沒有介質壓力或者壓力很小,密封圈靠自身的彈性力作用而也能實現密封;當容腔內充入有壓力的介質后,在介質壓力的作用下,密封圈發生位移,移向低壓側,同時其彈性變形進一步加大,填充和封閉間隙δ。此時,坐用于密封副偶合面的接觸壓力上升為Pm: Pm=Po+Pp 式中Pp——經密封圈傳給接觸面的接觸壓力(0.1MPa) Pp=K〃P K——壓力傳遞系數,對于橡膠制密封圈K=1; P——被密封液體的壓力(0.1MPa)。 從而大大增加了密封效果。由于一般K≥1,所以Pm>P。由此可見,只要密封圈存在初始壓力,就能實現無泄漏的絕對密封。這種靠介質本身壓力來改變密封圈接觸狀態,使之實現密封的性質,稱為自封作用。理論上,壓縮變形即使為零,在油壓力下也能密封,但實際上密封圈安裝時可能會有偏心。所以,密封圈裝入密封溝槽后,其斷面一般受到7%—30%的壓縮變形。靜密封取較大的壓縮率值,動密封取較小的壓縮率值。這是因為合成橡膠在低溫下要壓縮,所以靜密封密封圈的預壓縮量應考慮補償它的低溫收縮量。 |